收藏娱光官网
全国400电话 400-966-8582

娱光游学

当前位置:>冬令营百科>北京冬令营励志演讲

北京冬令营励志演讲-我的20年

来源:娱光教育 时间: 2016-01-13 09:44:39

清华大学医学部刘子源
我1992 年出生,而去年,2012年,刚过完自己的20岁生日。常言道:20岁到30岁之间是人生变化最为无常和剧烈的阶段,就这一点, 我已经开始有所体会;我还听过一句话,叫做小时看到老,换句话说,自己年轻时的生活体验、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将划定一生的基本方向,可能有所偏差,但实质上趋近同一。
本文的标题取名叫我的 20 年,既是自己 20 年人生的一个回顾,也是希望分享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希望大家听了过后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我的小学是在重庆市当时一所新开办的私立小学里完成的。 小学的课程其实非常轻松。但当时父母的观念比较超前,给我报了很多课外补习班,比如语文、奥数、英语等等,让我在周末或是假期去学习。我上小学是在一九九几年的时候, 当时课外补习班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多,我同龄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还过着非常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我就得牺牲掉很多玩耍和休息的时间,去上补习班。额外的学习确实让我的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好。而看现在小学的孩子们所背负的课业和课外补习的负担,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但现在我对补习班的态度其实是很矛盾的。
当然,这是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社会,如果没有在合适的年龄之前掌握足够多的技能,你很可能就会在竞争中不幸处于劣势,被社会淘汰。而教育首先就是确保你能在适龄的时候掌握足够的技能,进入特定的领域。所以也难怪现在的家长容易显得焦虑,很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迫不及待要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
虽然这种提前教育的理念和竞争的意识是有必要的,也对培养一个聪明和多才多艺的孩子有很大作用, 但毕竟在孩子年幼而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时候给了孩子过大的压力,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我想举自己作为例子。 因为小学时,我基本上就是被父母按照这样的模式培养的。记得小学四年级还是五年级时,功课比较难, 时间不太够用了,偏偏自己在课外学的英语又要面临等级考试,每个周末都要加班加点培训,感觉很累。在当时父母除了安排我参加补习班以外,也不太多过问我的学习,自己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调节压力的方法,也没有及时和父母说自己压力大的问题,就开始迷恋一款网络游戏,在其中找到放松的感觉。当时我在每周星期天的上午 8 点都有语文课,而下午是奥数课。我记得我连续半个学期没有去上语文课,逃课在网吧打游戏,因为是大班上课,老师也不知道,就这样瞒父母瞒了半学期——但奥数课没敢逃,因为数学难,我得去听。后来临近期末的时候意识到要考试了, 就经历了人生中特别痛苦的一次突击。因为要默写《老子》 中的一些章节,我在考试前一天晚上背书从晚上 9 点背到凌晨 3 点过,而按我平时的作息时间 9 点就该睡觉了。语文考完下来是上午 11 点过,我走出考场觉得什么都不想干。其实我基本都答上了,但我没有觉得很得意, 反而觉得特别特别累,特别空虚,因为我是突击完成的考试,而现在自己好像除了有一个网络游戏的角色之外什么都没有了,语文也没学到什么,浪费时间浪费钱。 后来我就把游戏里我那角色删掉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去网吧。
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表达我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家长朋友们在对待课外补习班的问题上的时候还是要慎重一点。如果不能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的话,至少要及时倾听孩子的声音,明白他/她是不是真的压力太大了,如果是的话,我觉得不妨给孩子放个短假,至少有个喘息的机会。当时的我可以自己调整过来,但如果调整不过来怎么办?如果我没有突击呢?如果我考完语文觉得感觉特别好,以后所有考试都这样如法炮制怎么办呢?另外给各位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 有了压力一定要及时和父母沟通;在初高中,不要过分依赖考前突击的方法。
因为课内和课外学习都还比较好的缘故,小学毕业后,我升入重庆一中,在那儿我待了初中三年加高中三年,一共六年,直到我高中毕业离开母校来到清华大学。 所以说我对一中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在重庆有“教育一三八”之说,也就是说重庆初中教育搞得最好的学校基本就三所,一中,三中,还有八中;当然还有巴蜀中学。我的初中时代离我已经有快 10 年了。延续课外补习的传统,我在初中阶段又这样过了 3 年,周末和假期基本都在补习,但经过了小学逃课去网吧过后自己好好反省的经历过后,我觉得我对待补习的态度有一个转变。那就是如果我在补习中觉得意义不大,我会向父母提出来,我就不再参加。我当时印象深刻的是初中的数学特别难,我就在周末和假期老老实实地上了三年的数学课。 而除了课内的课程外, 我在学完少儿英语的课程后继续学习公共英语的内容, 自己还参加了全国的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拿到了 2 级证书。初中时的自己在对待课外学习上,明显变得理性一些了。
而回想初中的学校生活,很多东西都不太记得了,只能够记起一些片段,比如大家一起爬山、一起参加运动会、一起开毕业晚会等等。闭上眼睛回忆,首先想起的绝对不是二次函数之类的东西。我想说的是,初中是一个心智发展特别快的时期。所谓心智其实是一个并列,心和智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因为智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的发展。下面要跟大家讲的故事就跟学习(所谓“智育”)没有太大关系,而跟心的发展有关。
是这样的。 初中的时候呢,自己喜欢上了班里一女孩。初中时的感情总难免带有自我标榜和表演的成分,换句话说,那时自己也许喜欢的不是那个确切的人,而是喜欢在那种状态下的自己吧。然后我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开始变得有些人际关系过敏,因为我希望可以在她的面前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这并没错。但容易对朋友一些善意的玩笑过分敏感,就是一个让我比较头疼的事情了。我和当时我的一好哥们都比较胖,班上同学就经常这样调侃我们。我和我那哥们都特别容易出汗,每次体育课过后要是不马上洗澡换衣服总容易出现难闻的味道,也没因此少挨同学的戏耍和嘲笑。 但现在的我想起来,我觉得我要感谢那些嘲笑我们的人和我那好哥们儿。他是一性子特别直的人,每次被说身上味道难闻他就会声称他特别高兴然后要去拥抱说他身上味道难闻的人(当然通常是男同胞),一脸哈哈和满不在乎的样子。我这个时候通常会在一边默默的看着,因为当时的我心里也不好受呀。 但现在想想,从他身上我学到了特别珍贵的一个精神那就是自嘲——说真的我不知道,没有他我会不会变得特别自卑、自闭——虽然其实当时的自己也蛮自卑的。我当时就是比较胖而且还容易出汗,可每次上完体育课我都首先奔回宿舍擦洗换衣服再出来,因为我还是没有那么大的自嘲的勇气,我还有喜欢的女生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少年维特的烦恼》,我觉得少年时期总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是维特悲剧的地方在于,他少了一个好哥们儿可以和他一起接受嘲笑并且自嘲,他保持了一种高贵的玻璃心,最后他的心就碎了。玻璃心是没法长久的,自己经过初中,在人生上有了这么一个感悟。总的来说初中的自己长大了很多,交了很多真心的朋友。
至于我那喜欢的女生,我是没有勇气在初中三年里告白的,我怕失败了就再也没法面对她了,当时真是年轻呀。中考完了暑假里的一天,我沐浴更衣焚香,决定鼓起勇气在 QQ上向她表白了,不过说出的话大意是,你挺好的,我喜欢了你挺久的,我和你在一起的几年时光里,我真的很幸福很快乐之类的,总之,就是没提在一起的事儿。她没回。下午的时候,心神不定的我不知道她有没有上线,有没有回复我。在班级 QQ 群里聊天,我说了句什么忘了,她马上就回了句“宝器”,在重庆话里的意思就跟“你神经病呀”差不多啦。晚上去一个什么地方一个人吹江风,吹着吹着就哭了。所以我还是一个挺容易哭鼻子的人。我的初中就这么完了。
初中三年,我因为好朋友而学会了自嘲,因为那段不知道该定义为什么感情的东西而学会了自卑。我觉得这两种情感就像两股搅在一起的麻绳一样不容易分开。它们传递的力量既是正性的也是负性的。
其实我是一个特别自卑的人,自卑让我努力改变现状, 并且常常也有所突破。就好像那个每次上完体育课大汗淋漓的自己,总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回寝室换衣服,再冲回来赶下一堂课,只为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能够对我印象好一点。 做出许多努力都只为了一些别人看起来也许微不足道的东西,这就是我。但是我坚持这样去做。但每当自己有所突破取得成绩的时候,彷佛立刻就会有另一个我出现给自己泼冷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叫我戒骄戒躁继续努力,而是不遗余力地讽刺和嘲笑我所取得的成绩,把它摔在地上再踩上两脚。 就好像在那段感情里我从来没有在那个女孩的生活里扮演什么重要角色一样,虽然自己煞有介事地表演得非常卖力,但其实可能只是她人生中一个淡淡的背景。 这就是自嘲。 那段自生自灭的感情是绝非成熟的, 我也没有从爱情角度分析它的意义的想法。讲这两个故事只是想说明,初中的自己在心智上经历的主要转折。 
初中毕业,中考后我升入本校高中部继续学习。因为自己感到课内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没有课外补习的必要,就没有参加更多的课外补习班了。 这样自然就空余出来很多时间, 因为自己对化学感兴趣的缘故,我选择了参加化学竞赛。
其实当时整个事情是这样的。高一上的时候各个学科的竞赛团队都开始招募同学, 一方面是把竞赛作为学科兴趣的发展,另一方面重庆市当年关于学科竞赛是有相关政策的。当年的政策是获得市二等奖就能在高考总成绩中加 5 分,一等奖能加 20 分,而进入全国复赛就有机会直接保送大学。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或者说诱惑。 当时有很多同学就参加了竞赛培训,我记得我们班几乎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在参加竞赛。 但是竞赛需要投入的精力很多, 难度也确实很大,相当部分同学陆陆续续就退出了,但我还一直坚持着。 因为一方面化学是我的兴趣爱好, 另一方面参加竞赛本身在当时占据我的时间也还没有到影响正常学习的程度。
这样坚持着一直在做竞赛的培训。平时晚上会有两个晚自习时间去上课,周末会抽出时间来看书,假期也有相关的集训,并且在假期竞赛集训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交了很多真心的朋友。我记得我们高一暑假时候竞赛集训,男生宿舍楼里只有我们十几个人,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打球,晚上吹着宿舍的老电扇一起聊天、嗑瓜子、打扑克牌,现在回想起来,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非常好的一段回忆。这么着坚持了两年,慢慢量变引起质变,对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解也有所深入,成绩也保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高二的时候参加市高中生化学竞赛得了一等奖,并且排名在全市第 3。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了,那就是在高考里拿到 20 分,但突然传来消息说加分取消了,需要在全国复赛中拿到奖牌才能够加分。这个时候我有种被骗了的感觉,我们竞赛组的人沮丧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度考虑要不要放弃参加全国复赛的资格转而去全心准备高考。 这个时候我的化学老师察觉到我动摇了,找我谈了次话。那个时候已经是高三上学期了。
他问我, 这么一路走下来有没有后悔过; 我说基本没有后悔过,因为经过自己的努力,准备实现的目标都实现了,但因为政策变动的原因不再有加分了, 还是比较沮丧。 他又问我对现在课内学习有信心没,我想了想,觉得以现在自己长期处在年级第 2 的样子问题不会太大,但我也担心完全停课准备集训和比赛会对我准备高考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他告诉我,其实不妨去试一试,因为机会不仅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而且还是给那些想要他们的人的。 他说:“你呀, 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引而不发。你总是觉得没有万全的准备不值得冒这个险;但人这辈子这么长,哪能总是等到万事俱备了才开始行动呢?现在机会就摆在你的面前,你或者用最安全的方法,放弃全国复赛,认认真真准备高考,但我觉得这是对你才华和机遇的浪费; 你或者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拼一把的理由,在全国复赛上试试你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因为我觉得,凭借高考这个手段它还没法测出你的潜力,你总得给个机会给自己摸摸底,你说对吧。 ”
经他这么一说,我决定去拼一把,去参加全国复赛,于是我就简单收拾了下东西, 停课去了西南大学参加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封闭集训。我记得我临走之前煞有介事地写了一个军令状性质的东西, 因为参加集训的决定毕竟是自己规划以外的事情,要拼一把,总得给自己一点刺激。我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而这可能是我人生里第一次冒的第一次险。
在西南大学的集训非常累。 我们重庆队一共 5 个人, 白天全天上课,上午是理论课,下午是实验课,每天的课时有 10 个小时左右,晚上还得看复习和预习第二天的内容。因为之前自己没有按照全国复赛的要求来准备,我很多知识都很薄弱,有些科目比如物理化学和晶体化学的内容对于我来说基本是全新的,所以学起来也就特别的吃力。有些数学工具比如微积分等不会用,还得查高等数学的教材自学。两个星期基本上过的是食不知味的日子,脑袋里想的全部是化学的东西。而且困得不行,觉永远不够睡,下午做实验等结果的时候经常找机会睡觉。比如有个实验要加热40分钟,我们5个人总会安排1个人轮流值班守着反应器,上了闹钟等我们,另外4个人就去实验室的角落的长桌上一字排开趴着睡一会儿。有时候晚上躺着还是会睡不着, 会想学校里复习到哪一块了,但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也觉得,自己既然处于这样一种基本被抛弃的状态,唯一能做的就是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样过了两周,我整个人瘦了10斤。
集训完了过后我们回到各自的学校做最后的准备,那时我尽可能跟上高考复习的进度,因为时间不够用所以我只能够听数学、物理这些比较难的科目的复习了,上其他课时候, 我都基本在教室隔壁的自习室自己看竞赛书。那时的自己因为想通了自己没有回头路了, 所以只有疯狂上地看书做题。最后一个月我把基础有机化学两大本书仔仔细细过了一遍,然后做了数不清的题目, 因为有机是我的强项,我不希望在这上面失误。但这样的考虑可能恰恰是最后全国复赛里面发挥不佳的一个伏笔吧。
一月份的时候我们重庆代表队去浙江大学参加第29届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冬令营,也就是全国复赛。考完理论的当天我感觉不太好,因为无机、结构和晶体的题目比我想象的要多,而有机化学居然只有两道大题,如果我在自己薄弱处失分太多的话,那有机无论如何拉分也拉不上去了。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我完成了第二天的实验,好在是有机制备,相对比较简单。考试结束后我们参观了附近的一些地方,比如秦山核电站、杭州湾跨海大桥、西湖、乌镇等等,我和队里的同学玩得都相当愉快。
最后一天是宣布成绩和颁奖仪式,我得的是银牌。还是没有拿到金牌, 我想了想跟复习时对薄弱处不够重视应该还是有相当关系的。虽然没有机会保送北大清华了,但是多少我拿到20分高考加分了,也还好。然后我们飞回重庆,做最后的告别,重庆队就解散了。在晚上九点过,我一个人拉着旅行箱走回重庆一中,周围都特别安静,大家都在上晚自习。我觉得自己该投入高考的复习了。那个时候已经是2010年的1月末,马上就要进行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
细想来,我觉得竞赛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那么简单。在这个过程中我交了很多朋友,看到了一些如果你只埋头在高考资料里看不到的世界,在西南大学的那两个星期我知道了自己还可以有更努力更拼命的可能性,以及明白了“爱拼才会赢”是什么意思。爱拼才会赢不是意味着你在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下稍稍付出努力你就能够有所收获;爱拼才会赢意味着你的选择其实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你选择了拼一把,就放弃了安逸的可能性。不是要不要熊掌的问题,也不是鱼与熊掌可不可以兼得的问题,而是只要你伸手去拿熊掌,鱼就肯定会从手中滑掉,而对于是否能拿到熊掌,你并没有全然的把握。
经过这么一次我基本明白了,我是有拿到熊掌的可能性的,只要你一旦下定决心伸出手去,就不要再太多考虑鱼的问题。
之后就是紧张的备战高考的5个月。因为集训的那两周其实已经让我对紧张的复习有所预演,所以这5个月我过得波澜不惊,基本上处于起居有常甚至还微微悠闲的状态中。但其实按照我同学的说法,我还是非常“疯狂”地做了很多事情的,包括整理了一千多道英语错题的错题集,每天写一篇作文交给语文老师批改之类,但我都觉得这些其实是比较平常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再怎么忙, 也不至于像那两周一样可以在做实验的时候站着睡着了。我的心理素质也有一个提升,高考前几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名次有起有落,我都没有特别大的心理波动。因为高考给我的压力其实已经不及全国复赛给我的压力那么大了,我可以安然处之。我记得我在高考两天中的第一天的晚自习前还跑到老师办公室下了部电影,然后一边啃苹果一边把它看完了。
高考完了,考得不错。最后我选择了医学作为我终身的方向,去了千里之外的北京。
大家知道我,多半因为我是某某年的理科学霸,但其实我对于这个身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这个身份除了说明这个人学习很好高考发挥很好之外,并没有说出其他任何东西。
在最后给我的 20 年做个小小的总结。
这个人在小学上了海量的课外补习班, 并且有逃补习班去网吧的经历,但他居然自己把这事儿给看清了。
这个人在初中有一个好哥们儿 让他学会了在别人的讽刺嘲笑下生存,有一个姑娘教他有了一颗谦逊谨慎得有时有点自卑的内心。
这个人在高中的时候算计着为了高考加分参加了竞赛, 并且居然真的爱上化学了。后来他决定拼一把去全国复赛会一会全国的高手,他知道了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的意思。他拼了一把,并且不后悔。
对于高考,他拼了第二把,并且也不后悔。
这个人曾在清华大学,现在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这就是我的 20 年。

上一篇: 北京冬令营励志演讲-理想:认识论与方法学

下一篇: 北京冬令营励志演讲-学习生活浅谈

合作洽谈
-
微信
咨询客服
微博
关注娱光
联系电话
400-966-8582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