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娱光官网
全国400电话 400-966-8582

娱光游学

当前位置:>学习导师>学习经验分享

学习经验“辞章有灵——谈阅读与写作”

来源:娱光教育 时间: 2019-04-17 15:03:39

辞章有灵——谈阅读与写作


与你们之前接触到的北大、清华的师兄、师姐(姑且这么称呼了,这也是真心希望和祝福大家有天能在这个园子里以同门身份相遇。)有所不同,我是一名教师,至少在十数天前,我还站在西部农村学校的讲台上,教书育人。我当年高考是石家庄市文科学霸,其中文综单科成绩全省第一。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和社会学(法学)双学士,并保送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后申请参加北大研究生支教团,赴青海大通县一所乡村中学从事一年的支教扶贫的工作。就在七月初,刚刚圆满完成支教任务,返回北大继续读书。


如果前面和大家分享过我的一些求学成长经历的话,大家可能记得我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我认为,写作是这个时代(信息化时代、无纸化时代),人退化最严重,也是最急需的一项能力、修为。为什么这么讲,还讲得这么严重?当你习惯了键盘化生活和“复制、粘贴”后,你蓦然发现自己提笔忘字,甚至不能用通顺的语言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不要说写出隽永优美的文学作品,这是多大的悲哀。(孔庆东教授开玩笑说:因多数国民不再用笔写字作文,为建设诚信社会, 今后不得再自称笔者。用键盘者请自称"键人",用触摸屏者请自称"触生",用手打字者可称"打手",用鼠标者可谦称"鼠辈"。)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运转,在很多正式非正式的场合、正式非正式的表达其实是依赖,甚至是越来越依赖于非口头表达的。职场上的一个报告、政府的一个文件、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一个评论、一封电邮、甚至一札情书……如果人们丢掉这个规范的表达技能,那人们的表达方式将少掉二分之一。
而写作——规范优美的书面表达,又与人们的积累和训练分不开,这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阅读。常伴名著,对话中外,神交古今,在感悟中模仿,在模仿中固化成为自己的一套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这就是阅读与写作之余我们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境界低一点说就是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境界高一点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子很爱美,害怕衰老,害怕皱纹(当然作为男人我也怕),很多人去美容甚至整容。可是在我看来,有一种美容是让人越老越有魅力的,这就是读书。回忆一下那些你熟悉的影子,晚年的宋庆龄、邓颖超、资中筠、胡适甚至现在的陈道明,你不觉得这些腹有诗书的人,岁月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垂垂老矣,反而是给了他们另一种睿智与深邃的魅力吗?所以,对于读书写作,大家不要仅仅局限于语文学习,要有更高的境界追求,这不仅仅是为你一时的学习,更是为你一生的修为与身心的美容。我在西部山区支教的时候,克服重重困难(名著奇缺、学生基础差、学校不重视)给学生开的一门课就是“阅读与写作”。而今天,我也要把这堂课讲给你们,你们可以当是语文学习方法,也可以当时你一生的美容良方,二者并不矛盾。
从基础讲起,先谈阅读。
第一个问题就是,该读什么书的问题。总体上的原则就是,读经典、读名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在我看来都是名著,都是经典。很多文章如《兰亭集序》,《岳阳楼记》、《永州八记》、《陈情表》、《项脊轩志》等等都是千百年的传世佳作,文采飞扬,情真意切,隽永悠长,是我们必须熟读、背诵的经典。书中选取的老舍、巴金、鲁迅、宗璞、冰心、梁衡等等这些近代、当代作家的白话文,更是千锤百炼,艺术成就极高的文章。不仅要掌握书本的选段,更要去广泛了解全文、甚至主动汲取作者其他作品的精华。书本之外,更要广泛地去接触名著,中华五千年,重洋数万里,古今中外流传下来多少名著、名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仿佛是有灵性,你用心去读,去感受,总有所感。现在的语文读本会给大家一个针对每个年龄段的推荐书单,(比如二十四史、文心雕龙、诗经别裁、英伦诗人三杰作品、莎翁选集、人间词话、茅盾文学奖选编等等)建议有条件的同学一定要真正把这些书拿过来,安静的读一读,长期坚持,多则两年,少则半年,你会发现从语文学习,到个人气质修养,都有脱胎换骨的改变。
第二,读经典切忌急躁,切忌浅尝辄止。要读经典,就要超越自己的阶段和能力,去读一些真正在阅读和理解上都稍微有些难度的作品。如果在中学阶段,你还在读《喜洋洋》、《老夫子》、甚至网络小说、青春偶像、伤痛、校园小说……这种如快餐似的、没有任何营养的文学作品,那你的阅读对你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造诣的提高作用是甚微的,甚至是有害的。好的书如良师益友,总是与你若即若离,让你读起来有仰望感,让你近而不狎,让你乐而不淫。而坏的书如毒品,包括我刚刚所列举的,让你读起来似乎毫不费力,让你如痴如醉,甚至深陷其中,找不到属于你的生活和价值。我很庆幸,在我人生观形成的时候,大概也就是中学阶段,我接触到了很多好书,养成了超越阶段读书的习惯。在我上初一的时候,我二姐自修大学语文。我几乎把她除了语言文法之外的全部的大学语文教材看遍了。从古文到近代白话文,到诗歌、小说、戏剧。那时候读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舒婷的《双桅船》、食指的《相信未来》,郭沫若的《屈原》,张恨水的《京华烟云》、《啼笑因缘》,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等。这其中有些作品,很多人到了大学都不曾接触过,但我初中就读了。不仅读,而且我还写,模仿着写日记、小说、诗歌甚至戏剧。并且不辍笔耕至今。分享几首诗给大家。
无题(致廿五之年)

抵西宁,途中多思,作《无题》。
白帽青衫曾少年,韶华易逝思老泉。世逸多庸良弓死,猛志妙笔可作剑?

春寒有感(二)
一树五更寒,人间二月天。飞雪摇落后,能不忆春山?
沙鸥烟渚闹,锦鳞水清浅。东风虽无力,吹散愁眉弯。
怀念天之瓦蓝
 
三月的春雨,
打湿灰色的长衫,
轻拍微湿的栏杆,
踏遍幽曲的回廊。
 
紫藤萝在雨中醉香,
穿透我的衣裳,
穿透我的胸膛,
听见,叶片上雨的狂欢。
 
但我不能狂欢,
我的灵魂比这雨都凌乱,
我期待阳光镀染我的窗棂。
 
推开窗,天纯净的瓦蓝,
阴霾的时候人总会有期待,
收起雨伞仰望苍天。

我的叔叔很喜欢收藏书,他几个书架的书,从苏联名著、三言二拍,到帝王权谋,二十四史,几乎被我在高中阶段遍览。
当然,从初中开始,我就曾想过有一天挣足够我挥霍的钱财,然后携妻带子,找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做一个不为版税而活的自由的作家。今天想来有点小资,有点腐。后来学了法学,更关心政治,可能当初的愿望也有所改变。以前觉得诗人是个很好、很高贵的职业,现在人长大了,反而谁要称呼你是个诗人,你就要跟谁急。因为长大了才知道,原来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躺在了水底。但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诗性诗意和精神的高贵总是要恪守的,这样你才能宁静,你的内心才能富足,才能一次次被灵性的文章感动,被自己感动,被生活感动。

这就是跨越阶段地读经典,读那些你跟它有些差距的经典,读那些值得你读的,值得你瞻仰的经典。我相信,你在中学阶段就对诗歌、对小说、对古文有了超越你阶段的认识,有了那种浓浓的文气,一个小小的语文考试还不是手到擒来。我在高中的时候,甚至可以现场构思一首长诗作为作文,可以信笔拈来指点江山、点评时事的辛辣议论文,也可以写中规中矩、以辞藻制胜的三段论套作文,但作文没有低于过50分。有同学会问我,“老师,我们现在这么学语文晚了吗?”我告诉大家,只要你按照正确的方向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孔子云,朝闻道,夕死足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第三,不排斥有目的“功利”地阅读。我们常听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仿佛书就应该是广泛阅读,越多越好。其实大家不妨想想,在古代,信息和印刷技术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万卷书几乎是一个时代所有的书了。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有把这个时代的书全部读完的雄心壮志是好的,可是全世界的书加起来足有千万亿计,又怎么读得完?所以,根据需要,有些选择,有些目的,甚至讲求些方法读书,不仅不是投机不踏实,反而是一种更明智、更有效的读书方法。讲一个故事,《边城》的作者,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是小学毕业,15岁从军,颠沛流离,成年后仅仅在北京大学旁听过一段时间课。可后来他竟然成了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社科院研究员。一个小学文凭的人怎么能有如此成就,这就要从沈从文先生的读书方法谈起。沈从文读书有一绝,就是很有针对性,很有目的地读书。说白了就是先有问题意识,再去为解决问题而读书。沈从文和当时的名作家徐志摩、郁达夫谈论英国文学和诗歌。第一次谈论时他听两人侃侃而谈,不发表意见。针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内容,回去之后疯狂钻研做工作,再见面,他反而成了英国诗歌“专家”,令留学剑桥的徐志摩折服。同样,建国后沈从文在社科院工作,毛主席想要找沈从文聊一些唐宋社会治理的问题。沈从文连夜去图书馆做工作,可谓一夜览尽百本书,第二天和毛泽东及很多专家对答如流。带着这种问题意识读书,择其精要,不一定非要细细品味,是更高效率的读书。这种读书的一种方法往往以点带面,事半功倍。比如,很多学生喜欢引用这么一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功利的读书方式就是,不是当万金油引用完了就结束了,这句话什么意思体会了吗,这句话谁说的,这句话出自那本书?然后带着这些疑问,以点带面把王国维先生的生平去了解一下,静下心来看看《人间词话》,进而再去浏览王国维的其他作品。这就是有目的地、事半功倍地读书,也是读书的一个捷径。

只不过,对于经典,能精读能细读的,建议大家最后回归原著,花精力去“啃硬骨头”。而有些小说,大家可以看节选,或是在网上搜索梗概,作为补充。有取舍,就有利弊端,精读如细嚼慢咽,略读如狼吞虎咽,根据不同需要,互为补充才是阅读的正道。
说过了阅读,再谈写作。两者并不是先后顺序,对好的阅读和写作,或者好的语文能力而言,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好的写作,好的文章,源自于丰富的、良性的阅读。

这其实很自然就引出了写作的第一个技巧,强调好的文章源自于名著的阅读,其实就是说,好的文章源自于对名作的掌握和模仿。天下文章一大抄,大诗人李白尚且“抄袭”、“模仿”,况且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抄好了,升华为自己的东西,一点也不丢人。有例为证:

《黄鹤楼》崔颢(75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762)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人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才子传》)

李诗与崔诗的渊源,不正说明了即便是好的文章绝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它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那么对于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而言,借鉴意义在于,大家可以翻开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看一看,顺便做一下统计。五年来,有多少满分作文采取了三段论,多少采取了小标题,多少满分作文写了题记,多少题目采取了偏正结构(美丽的翅膀),多少题目采取了并列或者对仗,多少满分作文用了大气磅礴的历史叙事,多少用了涓涓细流般的情感抒发,多少作文用了同一个历史名人的事迹。如果花点时间统计,我想你会得到惊人的结果,原来满分作文这么多年来,是如此的相似。这就是身边成功的模仿,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么?

单单模仿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训练,并形成自己的稳定的写作风格。如果写作仅仅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模仿,最后很容易邯郸学步。写作脱离简单的模仿,到达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在于辛勤的训练和养成自己的风格,要逐渐从机械的模仿中走出自己的天地。写作训练其实要诀很简单,就是勤于动笔,勤于反思。我从中学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大学,后来大学开始写网络日志,记录身边的大事小情,记录生活中的感动。形式或模仿,或信笔由缰。还常常会拿出自己的一些文章来不断反思琢磨,甚至请老师或长者指正,这是我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法门。当然,与很多大师相比,我的这些勤于动笔还差的很远。胡适在做驻美大使和北大校长的时候工作繁忙,下班后常常还要陪各路官老爷、太太吃饭打麻将,时间就更拮据。但是在他生活最“忙”的时候,也正是他文学上最硕果累累的时候。他不辍笔耕,在这段时间写了几百万上千万字的日记、评论、散文、小说和学术研究。后来有人统计,这样的高产,平均每天要写数万字,一代文豪就是这样炼成的。讲这些也正是希望同学们能够从现在起,以大师为榜样,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文章词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轨迹,说不定若干年后,你就是下一个大师。再有,任何练习和写作,都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要不断地把阅读、模仿、积累、练习融会贯通,逐渐融入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特色,形成有自己烙印的一套写作手法,才是练习的最终目的。北宋年间,皇帝出了一篇命题作文——《六国论》。父子三人,苏洵、苏轼、苏辙各写一篇,有人讲赂秦,有人讲修政,有人讲外交;有人老辣,有人沉稳,有人激昂,各有千秋,而不是一味模仿或人云亦云,这就是深深融合入自己特色的写作。

最后谈谈写文章的境界。我们在读一些好的作文或者经典著作的时候,总是会被他们的特色感动。尽管文章很好,但是好也要有个境界。我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希望对大家以后写文章,写好文章有所帮助。文章的调理逻辑,称为理;文章的修辞,成为辞;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气势、风格,称为气。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曾作《文气说》,认为好的文章的最高境界为气,我深表认同。好的文章,必须理、辞、气具备,要逻辑清晰,词句顺畅、优美,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要由作者赋予文章灵气。或者论证有力,或者气势磅礴,或者厚重扎实,或者辛辣犀利,或者清新脱俗,或者情意绵绵……但一定要深深赋予一篇文章灵性。这样文章才有生命,这才是好文、美文,才是经典。

《文心雕龙》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宋朱熹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阅读与写作,再好的方法,不如一个实干;再好的老师,不如一个兴趣。这是学习语文,乃至从事一生的阅读与“气自华”的不二法门。对于一个真正的爱读书者,那些冥冥之中流传千古,传播四海的著作文章,仿佛有灵,静静等待着识器者,躬行者。

您想要了解他所在的学校吗?请阅读=》北京大学简介同时您只要参加我们北京大学夏令营,就会和北大学霸老师近距离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

版权所有:北京娱光前途教育有限公司
 

上一篇: 方田野(北京大学)与您分享"那些年,我们一起学过的英语"

下一篇: 李圣晓(北京大学)与您分享学习经验“语文”

合作洽谈
-
微信
咨询客服
微博
关注娱光
联系电话
400-966-8582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